發布時間:2024-05-21 文章來源:xp下載站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JCG捷稀是智能路由器的一個比較好的品牌,技術也比較先進,比如支持MU MIMO,相對價格也不貴,使用它的一般都是對wifi信號比較高的要求,很多時候都是辦公用,雖然JCG默認的固件已經滿足要求,但凡是總有例外,比如因特殊需要,需要刷入第三方固件,如DDWRT/OpenWRT等,請自行承擔風險,并且將失去路由器的所有保修服務。JCG沒有任何責任為刷入第三方固件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根據市場需求和產品定位,JCG部分型號是開放了第三方固件刷機接口的,如下是證實可支持刷入第三方固件的部分型號的軟硬件信息: ![]() 請務必注意硬件,尤其是WiFi相關的配置信息的匹配,否則刷入第三方固件后,可能會無法運行,或者會損壞路由器硬件! 第一方法、升級第三方固件 上述列出的路由器型號,JCG已經開放了刷機接口,因此原則上可以通過路由器的固件升級界面直接瀏覽升級下載的或者編譯的第三方固件。 第二方法、刷入第三方固件 對于有硬件工具和經驗的用戶,可以使用Uboot來刷入第三方固件。Uboot是路由器啟動代碼,是路由器能正常運行的根本,也是路由器能夠從“板磚”救活的唯一途徑,因此在刷入第三方固件的時候,請不要對Uboot做任何升級或改動。 首先,請將根據路由器硬件信息準備好的第三方固件,放到tftpd32的根目錄,并設置計算機的IP地址為固定/靜態IP地址,如192.168.1.100,然后打開運行TFTP32程序,等待固件傳輸請求。 然后,準備好TTL排針,TTL串口,以及烙鐵、焊錫等工具。然后,將路由器機殼打開,可以看到PCB板上有4個未焊接的孔位,使用烙鐵將TTL排針焊到 PCB板上。并連接好TTL串口,一般情況下,有標記的PIN為VCC,其它PIN的連接,詳見上表,Tx-Rx互相切換著嘗試。如下圖所示: 連接好了之后,打開TTL串口軟件,可以使用Windows超級終端,也可以使用SecureCRT或者Tera Term之類的工具,我們以Tera Term為例。打開Tera Term,進入【Setup】-【Serial Port】,設置串口參數: 接下來插上網線(建議用中間的網絡接口),接通電源,不出意外的話,應該能看到Uboot啟動信息。如果沒有,請仔細檢查串口焊接和TTL接線順序。 我們選擇“2: Load system code then write to Flash via TFTP.”,然后輸入“Y”,接下來填入設備IP地址,TFTPD32服務器IP地址,以及要刷的固件的名稱,如下圖所示: 接下來路由器會通過TFTP請求固件,傳輸完成時之后自動刷入固件,并開始重啟。 至此,刷機工作已經完成,如果出現任何重啟異常或者路由器工作異常的情況,請聯系第三方固件開發者,或者重新配置第三方固件硬件信息,重新編譯正確的路由器固件。另外,從上圖Uboot的選項中可以看到,當輸入“a”時,可以重新刷回JCG原廠的路由器固件的。 注意:某些第三方固件,可能因讀取路由器信息參數失效而導致工作異常,主要原因可能是固件在讀取路由器的WiFi校驗 數據和MAC地址信息的EEPROM時,因設置的Flash分區偏移量不同導致的,請為第三方固件設置正確的EEPROM偏移量(重新編譯第三方固件或者 聯系第三方固件開發者修改)。典型的Flash分區信息如下,供參考: 其中,“User Config”部分為JCG所用,第三方固件可以重復使用此部分分區,也可以另建分區存儲路由器設置信息,為保證能刷回JCG原廠路由器固件,建議令建分區存儲第三方固件設置信息。WLANx EEPROM為路由器WiFi至關重要的WiFi校驗值和路由器MAC地址分區,不可以重復使用,并且第三方固件應該能從這里讀取路由器的WiFi校驗參數和MAC地址。如果沒有外掛WLAN1,WLAN1 EEPROM部分的分區可以為第三方固件使用,但路由器啟動代碼偏移量必須不能變動,否則可能會導致路由器無法正常啟動。 下圖為刷了DDWRT的效果圖(JHR-N835R-68.1)。 MT7620A版本的產品,應該更適合刷入OpenWRT,如下圖所示是其中一個OpenWRT的定制版本。
DDWRT由于比較高自定義的功能,深受很多人的喜愛,所以才會有很多路由器都愛刷它的固件的需要,使用起來更加方便,界面設置更人性化吧,最后還是要警告大家刷入第三方固件官方是不保修的,如果你沒有把握建議不要刷第三方固件。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